放眼望去,我们看到前面有微信的客户,有抖音的客户,有微博的客户,有王者荣耀的客户……银行的客户在哪里?
其实,我们对“客户”重新定义后会发现,客户就在上面这些场景中。无数的场景告诉我们,客户是注意力和“布道者”。在这个注意力被微信微博们霸占的时代,商业银行就真的没有机会分一杯羹了吗?其实也未必。注意力并不是永远只停留在微信和抖音上面,注意力也有被释放的时候,这难得的间隙我们姑且称之为“注意力窗口”。
比如,在我们吃外卖的时候,“注意力窗口”就来了,脑补下这个场景,当你正在美滋滋地吃一份十三香小龙虾的时候,两只手还顾得上玩手机吗?自然而然,这个时候注意力就这样释放开来。所以某城商行就利用这个“注意力窗口”,在美团外卖平台上,找到该行所在城市的销量前300名商户,给他们赠送带有该行logo和宣传内容的外卖包装袋,按照这些商户平均每家月销量在5000单的水平,那么300家商户一个月的销量就是150万单,一年的销量就是1800万单,也就是说,通过这么一个不起眼的“注意力窗口”,一年内为这家银行的品牌、产品、营销活动曝光了1800万次。而赠送外卖包装袋的成本才3分钱/个,一年下来的成本也就50多万。打造独特的品牌标签。在之前的网约车安全事件频发后,我们的网上约车时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“安全打车”上,而“安全打车”正是神州专车塑造了多年的品牌标签。当我们养成了网上购物习惯之后,每到11月份,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对一件事情的期待上——“11.11”购物狂欢节,而这个节日正是天猫创造的购物标签。那么商业银行怎么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标签呢?这就需要我们从客户的痛点出发,提出全社会层面独特的解决方案。这里有一个案例。城市停车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公众的一大痛点,某大型商业银行与高德地图进行合作,开放了自己在某一线城市200多家网点的停车场,免费给社会公众使用。公众要停车的时候就会想到用高德地图找免费停车场,自然很快就会看到该银行,于是,免费停车场就成为了这家银行独特的社会标签。而在锁定了这么多有车一族之后,该行就顺水推舟推广他们的ETC信用卡——一年之内顺利推出15万张。“碰瓷”高频场景。对于金融行业来说,金融本身是一个相对低频的场景。所以我们与其花大力气强行在金融场景内改造获客平台,不如转变一下思维,突破我们金融产品的边界——延伸到高频生活场景中进而获取更为密集的注意力。而在“碰瓷”高频场景过程中,我们也要注意两大困境:一是诸如微信、抖音等头部流量平台费用高、“水分”多;二是即便在头部平台进行投放,却也容易被淹没在各类信息里面而得不到注意力的青睐。所以我们有必要自己去挖掘高频场景,而且在这些场景中,注意力必须得到有效释放,才有可能关注到我们。比如,手机没电是一个经常发生的事情,那么充电宝就是一个可以“碰瓷”的高频场景;再比如,网约车已成为一种出行习惯,出租车就是一个可以“碰瓷”的高频场景……对于这些高频场景,谁能优先合理利用,谁就能够在注意力的争夺战中多分一杯羹。吸引客户注意力以后,接下来我们要对客户提升一层定义——客户即布道者。“布道者”这个词,最早指西方宗教里宣传教义的虔诚信徒,在现代商业范畴里,“布道者”指主动传播企业品牌和产品价值的这一部分客户。银行如果能够恰当运用“布道者”思维来经营,就很有可能持续获得品牌影响力。
建立“布道者”体系。用“布道者”思维获客,首先就是要建立布道者体系。如何建立呢?其实无非就是“三步走”:第一步,通过KOL(关键意见领袖)、激励手段等获取粉丝;第二步,与粉丝互动,充分尊重粉丝意见并及时给他们反馈;第三步,让粉丝参与产品设计、活动策划。某城商行的手机银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初步建成了拥有100多名“布道者”的体系。产生裂变。有了“布道者”,接下来就可以创造裂变。上述某城商行,就顺势推出了粉丝们集思广益的圣诞节活动。

这100名多“布道者”主动组织他们的好友参与他们的策划活动,比如偷圣诞老人、解救圣诞老人、攒圣诞老人、拼圣诞老人领红包,通过这种高趣味性+“布道者”传播裂变的方式,该银行在短短10天时间内“俘获”了近8万名手机银行客户,同时,“布道者”队伍也扩展到了5000多名,成为该银行源源不断“俘获”客户的千军万马——这是“布道者”思维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。
银行有了获客新理念,都需要哪些人才来落实?
我们重新定义了客户,重塑了银行的获客之道。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打造专业队伍来落地这些新的思路,新的模式。

银行需要提供一些新的岗位,引进一些专业的人才:如营销策划岗,专门负责营销策划;如品牌渠道岗,专门负责品牌营销内容管理和渠道投放;如营销心理岗,研究行为心理学,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活动中设计应用心理学技巧;如BD市场岗,负责跨界跨平台合作和维护;如数据运营岗,负责产品和营销数据的一统计、分析和SEO优化。